English

她在丛中笑

1998-11-0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周晓曲 我有话说

金秋的北京,格外迷人。10月19日晚,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内座无虚席,由浙江杭州黄龙越剧团演出的越剧《出宫回宫》结束演出时,首都观众报以响亮、经久的掌声。许多观众像看京剧一样,发自肺腑地喊出了:“好!好!”

这只是中国(湖南)第四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优秀剧目晋京汇报演出中的一个片断。之后,连续四场演出场场都受到首都人民的厚爱和好评。一位来北京已20多年的上海籍老大妈说:“我一连看了3场,场场感人,无论是唱腔、舞美、布景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作为民间团体,真不容易啊!”

发源于湖南长沙南区文化馆的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是以“民间民办”为特色的戏剧活动。即以演出为中心,以演出带动剧目生产,争取经济效益,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在各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从1989年至1993年已成功地举办了三届。此次晋京演出的是1996年第四届中的优秀剧目。第四届虽属全国性活动,依然坚持民办。“映山红”民间戏剧节经过多年的努力,正展示着它特有的生机与活力。

1990年1月5日,本报曾以“映山红现象”为题报道了民间职业剧团的兴起和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成功经验。据文化部艺术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已涌现出5000多个这样的民间职业剧团。这些剧团实行自收自支,人员精干,便于上山下乡。他们的兴起,弥补了政府办的剧团的某些不足,是戏剧改革、发展中的新生事物。他们不仅为推动戏曲的繁荣、普及建了功,也成了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以杭州黄龙越剧团为例,她依托西湖十景之一“黄龙吐翠”———现名“黄龙民俗园”而组建。自1988年创立10年来,不要国家一分钱补贴,平均每年演出近900场,不仅使所处的景点龙洞成为海内外游客了解江南戏曲文化艺术精粹的一个重要窗口,培养了一大批基层戏曲观众,而且在表演艺术上日新月异。1994年该团获全国小百花越剧节调演优秀演出奖。1995年获全国第二届企业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表演金奖。同年赴香港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会,受到来自世界各地代表的好评。对此,著名京剧演员梅葆玖先生在观看她们的演出后说:“将传统戏与园林艺术相结合也是搞活戏曲、弘扬戏曲的一条希望之路。传统戏与园林艺术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这样不仅搞活了市场,弘扬了戏曲,培养了演员,更打破了戏剧团体的大锅饭。”同时,他还指出:“北京有许多园林,专业团体这么多,完全可以借鉴。”

河南平顶山煤业总公司豫剧团,被广大职工称为“咱们矿工的剧团”,是1984年创办的。10多年来,他们坚持为矿区演出,也常活跃在山乡村寨,既为加强矿区和周边农民的团结,搞好工农关系作出了贡献,又争取到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目前,这个团青年演员大多来自戏曲专业院校,艺术水平已大为提高。这一趋势在诸多的民间剧团中表现出来。许多专家看完他们的表演后,无不感到由衷的喜悦。

“映山红”从偏僻的山乡开遍神州大地,从蓓蕾初放到山花烂漫,人们质朴地说是“得道多助”。他们说,一贯重视“映山红现象”的文化部,为使湖南办好全国性第四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先后两次向全国各省(市)文化厅(局)发文,为培育“映山红”洒下了及时甘露;文化部艺术局破例为第四届映山红戏剧节全部获奖单位和个人发了“获奖证书”,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为戏曲事业添砖加瓦的信心。此次晋京汇报演出的《出宫回宫》等两部传统戏的两位导演获得“映山红”导演一等奖后,又晋升为国家一级导演,更鼓励了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热情;此外,中国戏剧家协会、剧协党组决定“梅花奖”向“映山红”开门,更是戏剧界开天辟地的事情。

“映山红”创办人之一的刘瑞其更是感慨:“映山红艺术节从湖南走向京城,从湖南发展到第四届有河南、浙江、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安徽等13个省的15个民间剧团加盟,由长沙花鼓戏扩展到京剧、豫剧、越剧、粤剧、曲剧、黄梅戏、淮北梆子等13个剧种,使我们看到民间剧团的希望,更使我们感受到,戏剧应该走社会化的道路。”

的确,中国戏剧原本产生于民间,产生于民众,因而只有在民众与民间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才能找到适合其自身的发展位置。研究戏剧的专家们说,戏曲的真正的生命力就在于还戏于民,它的发展、提高决不能脱离土壤,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为充实与发展戏曲生态学、戏剧发生学提供了可贵的实践依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